文學鬼才王爾德的《不可兒戲》,背景是1890年代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英國,這齣戲劇是關於上流社會的愛情與婚姻。兩位主角 Algernon Moncrieff (Algy) 和 John Worthing (Jack/Ernest) 皆是富有兼無聊的年輕男子。一天, Ernest 探訪 Algy , Algy 發現 Ernest 的煙盒刻有 “From little Cecily, with her fondest love to her dear Uncle Jack” 的字樣,幾經詢問,才拆穿了 Ernest 的另一個名字叫 Jack ,而且他是一位住在鄉下的 Cecily 的監護人。 原來, John Worthing 在鄉下時叫 Jack ,但在城市倫敦卻以 Ernest 為名。因為 Jack 承擔監護人的身份和責任,事事得保持謹慎及高道德水平,可是經常這樣令他感到身心乏力。為了能夠離開鄉下跑到城市去, Jack 借故自己有一位居於倫敦卻身陷困境的弟弟,常常要去探望他,並且在倫敦自稱為 Ernest 。就這樣, John Worthing 以雙重身份(double identity)穿梭城鄉兩地。
與此同時,原來 Algy 亦借故自己有一個居於鄉下、身體異常虛弱、名叫 ‘Bunbury’ 的朋友,作為推卻 Aunt Augusta 的邀約、不時逃離城市跑到鄉下的藉口。 Algy 認為在婚姻生活當中, Bunbury 是不可或缺,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抵受婚姻生活的沉悶,可是 Jack 卻認為只要能夠迎娶 Gwendolen ,婚姻生活自然美滿,根本不需要 Bunbury 那樣的藉口。
兩位主角對自己的真正身份都不算是認真,或者這樣的不誠實、不認真,某程度上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和沉悶。現在世界全球化、交通發達,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例如:以雙重身份出沒不同國家或地方,在虛擬世界以不同身份結識別人等等。
Jack 和 Gwendolen 一直愛著對方,可是 Gwendolen 愛上 Jack 的原因卻是因為她一直希望愛上一位名叫 ‘Ernest’ 的男子。同樣地,當 Algy 裝作自己是 Jack 的弟弟 Ernest 與 Cecily 會面時, Cecily 亦表示自己愛上 Algy 的原因是基於她的少女夢想就是愛上一位名叫 ‘Ernest’ 的男子。當 Gwendolen 和 Cecily 發現大家也跟同一位名叫 Ernest 的男子訂婚之後,她們變得敵對起來。當誤會冰釋後, Jack 和 Algy 也不約而同想接受洗禮,並獲得 ‘Ernest’ 這個洗禮名,藉此滿足佳人的要求!洗禮是一件神聖和認真的事,他們卻令洗禮好像訂購貨品一樣,沒有認真看待洗禮,令洗禮變得世俗化。同樣地,如洗禮一樣,愛情和婚姻應該是神聖和認真的事情,但她們的愛情卻是基於別人的名字而不是品格,這樣的現代愛情和婚姻還是神聖和認真嗎?另外, Algy 和 Jack 都是不誠實地以假名來追求佳人,可是 Gwendolen 卻不以為然,認為 ‘In matters of grave importance, style, not sincerity, is the vital thing’ ,這樣,真誠似乎對 Gwendolen 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好像名不符實也沒有所謂。這樣的現代道德觀在我們這個城市也是這樣嗎?
這套戲劇的全名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A Trivial Comedy for Serious People》。劇名中的 ‘Earnest’ 與劇中主角名字 ‘Ernest’ 語帶雙關,皆以「認真」為名。劇名諷刺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英國對「認真」這個流行價值觀的狂熱和推崇:對瑣碎小事十分認真,對重大事情卻不那麼認真對待。劇名好像在提醒觀者「認真」的重要性,同時亦以喜劇形式邀請觀者(正人)以輕鬆的態度觀看此閒劇,去嘲笑劇中不那麼「認真」但又希望「認真」的角色和當時社會對所謂「認真」這種理想價值的盲目追捧。此劇發人深省,令人對「不可兒戲」會心微笑。
(轉載自大專基督徒日報:https://collegechristiandaily.wordpress.com/2018/03/12/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 )
Leave a Reply